分类目录归档:fun

O(n)找无序数组第k大的元素

最近一直在面试,不时会被问到找无序数组中第k大元素的题。基本做法,看到过都是基于快排的partition思想的,时间复杂度虽然说平均O(n),但是极端情况下会退化成O(n^2)。这个方法写起来不但很麻烦,复杂度方面也一直让我纠结,实在是一百万个不喜欢。

于是开始自己考虑别的解法。

传统的partition中最不好的地方是无法确定中位元的位置,也即难以将数组分成尽可能均等的两份。那么可不可以从别的角度来作划分呢?仔细思考后发现可以从bit方面作文章的。

假设数组存储的全部都是int类型的正整数(如果是long long或者有负数的情况也是类似的),从最高位开始,将所有该位为0的数放到数组的左面,将所有为1的数放到数组的右面,这显然是一个O(n)的划分过程。划分结果可以得到一个中间位置,其左面的数全部小于右边。到这里思路应该很清楚了:依次对更低的每一位重复该操作,就可以逐步逼近第k大的数。由于int正数最多只有31位,那么总的时间复杂度便是O(31n)的。虽然上界情况常数很大,但由于实际上不可能每次都扫遍整个数组的,所以实际的时间会比较接近O(n)。该算法还有很多其他好处,例如空间是O(1)的,也不存在退化的问题。

下面是实现代码:

不知道有没错呢,细心的人帮我看看好了。 =)

附送测试数据:

从此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不会解第k大元素啦!!!

ps:吐槽一下,竟然还有人写了这么长的文章来分析时间复杂度…能全部看完的人请一定来教育教育我。

NOMS 2014

很久没更新,因为被实验室派出国参加NOMS 2014了。整整一个星期,都在波兰的克拉科夫,收获很多,也认识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趁着还能回忆起,这里稍作记录。

一开始是由于投的论文(在多次被拒之后)中了NOMS下的Workshop,QCMan。由于中的是全文,主办方要求作者出席报告,经实验室同意后,便确定了参会。

接下来花了很多时间办相关的手续,从一开始咨询流程,到学校这边的手续、联系主办方寄邀请函,再到备齐材料到大使馆递申请等等。拿到签证前前后后花了大概两个月。真是非常非常麻烦。接下来机票和酒店等等,费用都是实验室承担。万事俱备,5月4号正式出发。

北京到克拉科夫没有直飞。汉莎航空,先是大概10个小时到慕尼黑机场,再转机到克拉科夫。

IMG_1055

慕尼黑机场,可惜不能出去。这边是G开头的登机口,貌似都是飞欧洲的航班,候机室有无限量供应的免费咖啡、茶水等等。很长很长的走廊,一眼望不到头:

IMG_1056

到克拉科夫已经是深夜12点了。匆匆洗漱后就休息了。

旅馆的早餐,很好吃
IMG_1151

接下来的两天,除了听下会议的keynote(主办方邀请知名专家作报告),基本上都是自由活动了(由于自己不是研究相关方向,以及英语水平的原因,其他作者的报告基本上无法听懂,实在是很惭愧……)。

闲逛时照的一些街景:

往主会场方向的桥上,左边的是一个大气球
IMG_1062

瓦维尔山远眺
IMG_1065

有轨电车
IMG_1057

随处可见的大群鸽子,会留住和平吧
IMG_1067

圣母教堂,游客手册难得有中文版(还是手写的)
IMG_1072

老城区的中央集市广场
IMG_1079

650年历史的亚盖隆大学,哥白尼的母校哦
IMG_1091

第三天,基本上一天都在会场刷题。下午听了同学作的报告。晚上则是主办方组织的晚宴,地点在维利奇卡盐矿

如维基百科所述,这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老盐矿了。到了之后,是由导游带我们一路讲解,游览到2层(总共9层),到达设在地下深处的宴会大厅。

盐矿下的一个雕像
IMG_1106

不得不赞一下这里的导游,在我能听懂的程度内,她对盐矿相关历史的讲解很有趣,看得出她对自己的工作有很深热情。我现在能回忆起来的内容包括:1. 现在盐矿已停止挖掘,但仍在产盐,方式是以抽出积水的形式筛盐,同时地下水也是对盐矿的主要威胁;2. 盐矿下面长期使用马匹,世代在盐矿下繁衍的马竟然回不愿回到地面;3. 很久以前盐矿下就开始使用复杂的机械装置帮助垂直/水平运输物资。

晚宴现场
IMG_1123

整个晚宴也办得很棒。第一次参加这么正式的宴会,不懂礼节也实在没法。同一桌的也有清华和北航的老师学生。

主办方给每个人发的小纪念品(一包盐)
IMG_1124

第四天,主要都是在奥斯威辛集中营参观。

集中营大门,上面的字,含义是“劳动带来自由”
IMG_1130

各国被送往集中营的犹太人数
IMG_1135

毒气罐
IMG_1136

集中营一角
IMG_1139

断头台
IMG_1140

焚尸炉
IMG_1142

二号营——比克瑙集中营
IMG_1144

火车
IMG_1147

大片已经被纳粹烧毁的营房
IMG_1143

被烧毁的毒气淋浴室,尸体(由于太多)会被集中到后面的森林里焚毁
IMG_1148

若是失却历史记录,谁能猜到这里的过去?
IMG_1149

接下来第5天,(很悲剧的)到我上台作报告了。这里不得不说一下,自己的这篇论文。

读研以来,研究的方向是视频QoE评估。实话说,入学之后的第一次例会,当我清楚项目内容后,就放弃读博士了。很明确地了解到,自己所有的研究工作,都完全没有意义。实验室传统的方向是“网络管理”,但如果要做视频QoE,仅仅从传统的网络层面考虑很难出成果,大家却又都不愿意尝试新思路。指导老师也很早就跟我说,你如果要做图像处理,实验室是没人可以指导你的。

不过,我无论如何都想能学点什么。更何况,从小到大我也是在和学校作对,这次也不能例外。

于是,读了冈萨雷斯的数字图像处理(很多不懂),又自学了OpenCV(基本皮毛)。自己一个人钻研,很痛苦,不懂也没人问;但也很享受,因为毕竟是自己选的。最后,正是在完全闭门造车的情况下拼拼凑凑的写出了这么一篇图像处理方向的QoE论文。实话说,其水平之低,我自己都不忍心多读两遍。但是,3次被拒之后,竟然中了。

QCMan会场上,我是下午第二个作报告。在我前面的是一个奥地利学生,后面则是一个比利时学生。他们的英语水平都很好,形象风趣地阐述着自己的思想,论文质量也远比我的要好。

轮到我上台,只能对着稿子念,生硬死板,一开始还由于没有删掉排练记录的时间而NG了好几次。。。
IMG_1155

讲完之后,一位大胡子老师问了我一个问题,还好听懂了,不过回答得也不好(涉及论文缺陷)。。。真的很惭愧,坐下来之后一直在埋怨自己丢人丢到国外来。。。

最后再传几张零碎的照片吧,也感谢您读到这里:
IMG_1159

IMG_1161

IMG_1162

IMG_1163

IMG_1164

ps:回来之后还错过了GCJ Round 1C,看着board上大大的一个0分,好难受。本来比赛才应该是最重要的事。接下来要定期打Codeforces了,很多弱点只有通过比赛才能检验,再也没有任何借口。

8th BCPC & DevArt

过去的一周里做了两个完全不同的比赛,分别是准备了很久的14年北邮校赛,以及临时决定参加的DevArt。前者只是一个周末就结束了,而后者则是花费我5天的时间不断完善。

先说说校赛吧。

读研以来,自己一直看重的还是算法和数学方面的训练。但由于已经没机会参加ICPC了,只能选一些常规比赛来检验自己的实力。而其中让人最有参与感的,莫过于本校学生自己组织的一年一度的校赛了。还记得去年研一的时候第一次参赛,那时候POJ还不到100题,算法导论只看了一半多。临场1个多小时做完3道简单题后,就一直卡在一题模拟题上,整整3个多小时,不断的WA。看着坐在我们旁边一队最后一小时连过3题,并最终拿到金奖(当时4题前7的队伍是金),差一名的我们只能拿银,心理一直无法释怀。

短短一年,很快又过去了。到现在为止,POJ 342题,具体数学读了一半,对各种算法都有一定的初步了解。终于可以挺直胸膛再次站上赛场。依然是与qoshi和usozki组队,这次的队伍名是Srotaidalg_Lufegnev,也即Vengeful Gladiators。比赛的过程,回想起来好像更多是一直在相互打闹……读好的题目大多都没什么障碍的很快过掉,除了那道K题。大概离结束还有一个多小时,我们已经过了5题,排名由于有外校队伍所以无法确定,手里读清并写完的只有一道K题,但交了多次还是WA。不断的思考,一直盯着提问版面看有没有相关的提问、澄清。考虑了多种可能的情况,一一尝试,但都一一错误。从怀疑思路本身有问题一路追溯到程序本身是否有错,反复检查、确认,但都无法找出原因。最后还是usozki想到,数据本身可能并不合法,也即命题人存在失误。时间不多了,修改一下加一个判断,提交。短暂的pending之后,终于返回一个AC,这时离比赛最后结束只剩不到10分钟。

list

当晚的颁奖仪式前,qoshi发现我们前面的队全都是外校队。也就是说,我们拿到了这次校赛的冠军。颁奖会上很嚣张的戴着glass就过去了……也见到了久违的CAPITAL。最后的奖品是给了每人一个“马化腾”公仔……以及一个完全用不着的罗技鼠标:

prizes

公仔是已经送出去了哈,看到这篇文章又想要鼠标的就来找我吧~ 最后也上一张气势磅礴的气球照:

BCPC2014

接下来说说DevArt

这是校赛正赛前一天跟着学校的Google Camp一起去谷歌北京总部玩时了(cai)解(dao)到(di)的(lei)。所谓DevArt,就是Google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的,鼓励艺术家们通过编程进行艺术创作的比赛。然而,在中国这一活动的开展很不顺利。官方的宣传主要针对中央美术学院的学生,并组织了一些程序员进行协助(每个项目要求最多两人)。但是一个月过去了,很多项目都无法进行,不少人放弃了参赛。比赛是北京时间29号凌晨2点结束的,但直到当天(3月22号)仍没有人能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正顺利进行的也屈指可数。

大概了解了下情况后,我们很快发现自己是被拉来临时救场的……稍微浏览了下DevArt官网上展出的项目,确实有不少很赞的作品,包括使用四轴飞行器结合延长曝光拍摄的空中光弧分析图画色彩并进行空间可视化用机械臂控制画笔让大家通过手机、平板等软件绘同一幅画等等等等……真是好酷炫……

嗯,然后也听了一下美院那边学生对自己项目的介绍。其中有一位的想法大概是这样的:自然界有其自身的组成规律,而河流作为自然界中庞大的存在,如同人体经络,循环往复汇成错综复杂的网络。我们希望赋予其新的定义,通过建立一组规则来以声乐的方式阐述每一支河流的独特之处。

听起来很棒,对吧?不过和她合作的人2个多星期以来都一直推脱很忙,如此大概难以按时完成。一起来的朋友都比较感兴趣,就也讨论了下细节。一边自己也在想,我能不能做到呢?语言方面,基本上只会C++,以及用Matlab作简单的图像处理,再就是刚学了一点皮毛的OpenCV。实话说,技术确实不是很扎实呢……但至少,时间安排方面倒是可行的,校赛过后暂时也不太需要忙别的。

那就稍微尝试一下吧。

接下来的5天,从周一到周五,一直都在写这个项目。很久没写这样开放性的程序了。由于搭档并非计算机专业,因此所有的技术细节都要自己敲定,这也正和我意。从一开始的如何抓取google map图像,到如何判断河流是否存在以及找上下游位置,再到确定河流如何流动、在时序上对各个帧和音符进行相应处理等等等等……很久没有这么疯狂的google了。其中最棘手的问题在于如何播放声音,OS X上的系统发声调用非常复杂,是一个叫做AudioQueue的技术,最后还是搜了官方的sample code改了一下用的。当然也有很多解决不了的问题……比如搭档一开始的设想是河流的发声应该由河流本身特点确定,这个我并没有想到特别好的实现方案……另外就是,河流的分支对应着和弦以及其他音色等等的设想(真的很棒哦)……我也没有能力给予实现……

做项目的过程中,也得知对方才18岁,但已经在读大二了……总能给我一种超出其年龄的成熟感。由于之前并没有接触过学艺术的学生,一直也在留心对她进行观察。即使愚钝如我,也能隐约察觉,她对“美”确实有独特的感知能力。而就其性格而言,貌似也是不愿轻易服输的一个人,虽然这周是结课周,并且周末还要去香港,却始终在和我一起跟进这个项目,好像每天也都是深夜还在交流,第二天又接着早起的节奏。

和这样的人一起合作,真的很享受。

最后,还是赶在周六凌晨之前,基本做出了一个完整的项目。最上面Cover的正是艺术家搭档精心修改的结果,还不错吧……?

cover

项目期间也遇到了一些意料之外的Bug,包括DevArt官网上post信息出错,youtube视频上传bug等等……后者是由于我常规方式上传不了(VPN突然被禁,GoAgent又时好时坏)后,发现可以把邮件发给指定的邮箱作为“手机上传”方式上传。结果,我一封邮件过去,系统就悲剧了。每隔1小时就说我成功上传了一个视频,然后狂发邮件给我……到目前为止已经莫名其妙多了24次的额外上传了,feedback过去也不理我,哎:

youtube_bug

最后,为了感谢各位读到这里,也附送一些周二在央美那边参观双年展的照片:
cafa0s

cafa1s

cafa2s

cafa3s

cafa4s

cafa5s

cafa6s

cafa7s

果壳万有青年大烩杂记

上周天跑去参加了下果壳三周年庆,挺有意思的,趁现在有时间了也稍微写写。

果壳网算是我平时最常刷的网站之一了,很多有意思的文章。这次得知他们在做三周年庆,却是在byr上看到有人发帖子在讨论。大概看了下活动,发现都挺有意思,心血来潮之下便约了克劳汀小姐陪我一起去玩。但由于各个子活动是要分别买票的,我又动作太慢,就只买到了iOS音乐坊指哪儿打哪儿工作坊万有青年烩之“场”的票。但就时间上来说,却是刚好没有冲突地分布在一天的各个时段,于是行程就确定啦。

跟克劳汀小姐见面是在10:30,离上一次约她出来玩已经过了快一年了呢……时间过得实在太快。音乐坊是11点开始,提前入场之后就闲聊了下。此时我才知道她下周竟然要去联合国实习了,在纽约待整整半年!虽然知道克劳汀小姐能力很强,平时也喜欢满世界跑,但能申请到联合国的实习,实在是让我吃惊不小(当然很好地藏在了我深邃平静的外表之下)。

很快主角们就入场了,带着一堆键盘音箱和ipad。总共是5人,其中“键盘哥”(也就是活动主讲人)应该是老大,是北京一所中学的音乐老师。开场调试了下设备,便为我们演奏了一曲加勒比海盗。效果实在是,大赞!!!(可惜没有拍下来……)随后键盘哥也跟我们简单介绍了下他们乐队(Sound Energy)的故事,又讲了讲ipad上创作电子音乐的一些软件。看起来很棒哦,但可惜我实在是对音乐一窍不通……现在的小朋友能有这样的音乐老师,实在是很幸福的事……

音乐会结束后,便跟克劳汀小姐简单吃了下午餐。由于时间上不允许走太远,就近找了间沙县小吃。吃饭的时候也听她讲了讲学校的事啦(老师如何如何push),律师行业的一些事情啦(原来律师和程序员一样,加班很严重,但相应薪水也不低)等等等等。相应的她也对IT行业不太熟悉呢,没有旁人在的情况下我也就毫无顾忌的一通乱吹(千万不要信我啊)……

午饭过后就回到了冈措咖啡继续参加活动。和之前不同的是,这次的指哪儿打哪儿需要切切实实动手参与了。(这次有拍照)

444_0

右上角是电烙铁,那个枪一样的东西是热熔枪,还有一堆镊子芯片导线云云的,动手能力一向不强的我只能强装镇定,不能在女生面前丢我们理科生的脸面啊。总而言之,这次的任务大概如此:芯片内含一个陀螺仪和加速器,需要为它加装一个音频接口,并刷一个开源的Arduino程序进去,这样该芯片便能将运动数据传输出来,进而可以实现对其他设备的控制……不过呢,克劳汀小姐完全没有在听的样子“那个人讲的东西我都听不懂哦,全靠你了”,但我也只是懵懵懂懂。又看到旁边几位仁兄理所当然般二话不说拿起电烙铁就开始各种操作,当时只能说是亚历山大……

无论如何,硬着头皮也是要上的。其实边看示意图,边问人,边有现场技术人员指导,操作起来也还不算太难……当时大概就是这个挫样:

444_1

说起来我好像也是第一次玩电烙铁,其实也不算难用哦,先预热到一定温度,然后把焊锡预先熔解或是边焊边添加在焊接位,稍微小心一点不要短路,就可以了。还有热熔胶枪,其实就是将一根胶棒加热后变成类似胶水样的熔胶,再滴在芯片上以粘合固定音频接口,就可以了~ 旁边的克劳汀小姐虽是文科生,也没有太多阻碍地进行着操作:

444_2

顺便提一下,这次活动的主持人于峰老师也是文科出身的(北大毕业),包括各种开源程序也玩得很溜的样子……实在是……不好意思说自己学的是计算机呢。

大概2个小时之后…………终于做出成品啦!!

444_3

随后便是把芯片交给老师,刷入Arduino程序。上一张老师酷酷的背影:

444_4

刷程序的时候还有点小插曲……由于很多人要刷程序,我便排队等在后面。但看着前面不少人都·失·败·了·。也就是刷程序进去后,无法读取运动数据。实在是很悲惨的事情,老师也无可奈何地说,可以再给你们一套材料,但可能要自己回去做了(时间不够)。终于轮到我了,双手颤抖地交出了我的两颗小芯片。随后悲剧发生了,插上线之后完全没有反应!两个都是!老师还调侃到“这两颗芯片恐怕出自一人之手吧”,我也只能一遍遍默念“注意保持微笑注意保持微笑”。但老师灵机一动地想到可能是USB线的问题。果然,换了另一条数据线后,两颗芯片都能正确工作了!

444_5

可以在屏幕中看到,下方的波浪线是读取到的芯片中陀螺仪记录到x、y、z三个方向的运动情况。实在是很开心……随后也看老师演示了如何用芯片控制摄像头:

444_6

以及四轴飞行器:

444_7

实在是让我大开眼界……尤其是了解到这些芯片设备等等其实一点也不贵……受限的更多是思想而不是物质条件呢……

晚餐是去了克劳汀小姐推荐的糖朝,没办法除了粤菜其他真的吃不太惯……点了牛肉肠、煎萝卜糕、扬州炒饭以及蒜蓉菜心,味道还算可以吧,但茶水有点小失望……(回木马剧场的路上看到了一台白色Ferrari 458 Italia新车…太美了)

晚上的万有青年烩之“场”也是这次果壳三周年活动的最后一幕,就嘉宾知名度来说,确实不如之前的“聚”和“力”,但听完之后还是觉得不少嘉宾很有意思(但很可惜我都没照/录相……),包括开场的二师兄乐队一段他们以前活动的视频)、边周游世界边画画的Odding来自台湾的剧作人小令等等等等……场内的音效则是中午才为我们表演过的“键盘哥”负责的,两个主持人加菲众和小姬也是各种逗趣……实在是太过开心的一晚,真的很久没有这样大声笑出来了。

期间也和克劳汀小姐闲聊了下,发现她的阅读量真的很大。我随口说出的书名、作者,她统统知道。包括最近读的毛姆、加缪,以及王小波、刘瑜、周濂等等。当我试探着问她,“你知道章诒和吗?她的《往事并不如烟》?”,得到回答“废话,这本书还有新版的《最后的贵族》呢”时,真的是发自内心的很开心……这种感觉,仿佛就是来到了另一颗星球,但却发现这颗星球的人竟然和你说同一种语言。

如果要说这次大烩有什么不足的话……大概就是不太守时了。包括各种活动的开始、结束时间基本都延后了……这次的“场”竟然拖到快22点才完。匆匆从会场出来之后,只能打车回去了。按照惯例,还是先送了克劳汀小姐回外交学院。期间路过的长安街,也还是一如既往的美。一年半前给我印象最深的这条街,大概也算是想留北京的一点动因了吧……

最后回到北邮已经22:40了,短信报过平安后也就洗涮休息了。

Mandelbrot Set 字符画

松本一书10.2节介绍优化Ruby运行速度的一个小例程。

运行结果如下,是字符画形式的曼德博集合。看了源码也不清楚为何能做到这样的效果……实在是太神奇了:

Fedora 19 + Win 7 + Mac OS X

抱歉标题党了……其实这并不是关于单机三系统的文章,只是一点牢骚。

8月24日,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我迎娶了又一位小老婆……没错,就是那13年新款的Mac Book Air。

包括像什么第4代I5下HD5000核显的强悍性能以及超低功耗,采用PCI-E接口的256G SSD带来的比上一代多50%的速度提升,以及仅仅1.3kg的机身重量和12小时的超强续航,我想都没有必要再作赘述。如果要用一个字总结我对小老婆的爱,那我希望是能用她再写100百万行代码。

新的Mac系统现在还不能完全操控自如,但其触摸版已经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虽然这么多年都习惯用鼠标,但尝试了几种常用手势后我就很快适应了——手势操作独有的便利性实在太过好用。

与其而来的还有另一个好处:现在我有两台笔记本了(大老婆HP dm3-1010tx),再也不用怕系统崩掉就什么也做不了了。再加上dm3的CentOS6.4刚好被我玩坏了(贪图方便+脑袋一抽 sudo chmod 777 /usr/ -R……好孩子千万不要学),便又开始手痒各种折腾啦。

一直以来都很想尝试Archlinux。常常看到各种论调“学会xxx,你就会了xxx;但学会Arch,你便学会了Linux”,“Arch是适合真正有动手能力的人的”……等等等等,再加上论坛上不时传来各种Arch用户的哀嚎和呻吟,实在让我是心痒难耐阿!!!于是就在昨天晚上,我正式踏上了这条愚蠢的不归路。

看到这里,再回头看看标题,其实已经可以猜到我最后失败了……但在这里也希望把我做过的所有无谓挣扎稍作记录,因为我很清楚自己以后还会再来受虐……

Archlinux的资料和社区在我用过的几个linux发行版里算是非常优秀的了。包括很赞的Archlinux Wiki以及中文社区,不难看出很多人为这个系统付出了大量心血,并且用Arch的人很多都抱有乐于分享的精神。最初我是根据安装指南来进行的,但无奈第一步网络配置就有问题:我是在实验室环境安装arch的,但这里有(1)有线的静态ip;(2)有线的动态ip(需登陆网关);(3)无线的动态ip(需登陆网关)。由于是在命令行下进行系统安装,我是不知道如何能打开浏览器然后登陆网关了……然后配置静态ip上网的时候,dns怎样也配置不上,按照wiki上的建议,是修改/etc/resolv.conf,增加nameserver 8.8.8.8,但没有用。而由于由源安装软件时,是必须对源地址进行dns解释的。这一步我想了很久很久,各种尝试仍然无果。最后只能非常愚蠢的增加了类似http://141.219.155.230/archlinux/$repo/os/$arch这样的源,然后总算是顺利安装上了后面一大堆东西,包括grub检测win7启动项以及安装gdm和gnome。昨晚是9点多开始装的,一直到凌晨3点左右,才第一次见到gnome3的桌面……当时真的是有种不敢相信自己眼睛的感觉阿……竟然成功了。。。

但快乐果然是短暂的,随之而来的又有一大堆新问题,远远不是安装指南上寥寥数语就解决一切的那么简单(话说论坛上那些是真的好心人吗?)……最严重的问题在于pacman很多软件都没有,按照安装指南的做法,是需要安装一个叫yaourt的工具,作用是在AUR仓库中查找所需软件。但是根据指南的做法,直接添加源后安装会提示PGP签名错误。而按照WIKI的方法,下载了foo.tar.gz后,需要安装Haskell,而后者又依赖GHC。而这个GHC我怎么装也装不上。然后到这里已经是5点了,实在熬不住,就睡觉去了。

第二天中午吃完饭过来一开机,gdm没问题,gnome又进不去了。实在是心力交瘁弄不下去了……莫名其妙的问题好几百千万个,就算是官方WIKI上面很多内容也不对,实在是对这个系统没有信心:就算勉强能安装好,由于其滚动更新的特性,估计在我手里也只是快速滚向灭亡。

但大老婆放着不管也不行阿,这arch总不能就用来引导win7吧。还是先弄个靠谱点的凑合着用吧。Ubuntu什么的,实在没有太多好感。Debian倒是没用过,但安装盘竟然有3张DVD,吃不消。Gentoo、Slackware之类的,想想便毛骨悚然。。。OpenSUSE、Mint之类的却又不太好玩。回归CentOS吧,又不是很甘心。那么就Fedora吧,新出的19还没用过,虽然只是短期维护的系统,但其基于RH,而且界面很漂亮。我并没有长久使用这个版本的意思,现在拿起来玩玩刚刚好。

官网下载iso,刻碟,安装过程一路顺畅,没用多久就再次回到了gnome3。这版的Fedora比CentOS还方便,包括挂载NTFS格式的win7分区都不用再安装东西了。Network-Manager也是已经把pptp等VPN都预装好了。作了不多的一些配置后就能很顺手的使用了。暂时先这样吧。

或许真的是能力不够吧,第一次尝试Arch就这样失败了。但比起自我埋怨,更失望的是发现Arch Wiki和社区给出的流程资料竟然都不够完善。我相信其实有很多新手会像我一样尝试Arch,但仔细阅读了大量资料后迎面而来的还一直只是莫名其妙的错误,又有多少人会觉得很有意思?如果是出于锻炼人的目的,或许真有人能从中学到很多东西。但反正我是觉得,这样的学习方式不适合我。

最后上一张CentOS的遗照吧,到现在为止用过最喜欢的linux了。

226_0